红四方面军素以军纪严厉著称杠杆融资资金,鄂豫皖大肃反时期,有人以“嗜酒”为由,向张国焘状告许世友,张国焘听罢,对告状者说道:“许世友8岁就有酒瘾了,这是个喝酒长大的和尚,不让他喝酒,他怎么打胜仗嘛?”
许世友上将,军中将领们称其为“许和尚”。没参加过南昌起义,也没上过井冈山,出身红四方面军,从张国焘“白雀园大肃反”开始,一辈子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,却始终巍然屹立,一生都是传奇!
1932年,许世友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4团团长。在鄂豫皖苏区反“围剿”作战中,7次参加敢死队,两次任敢死队队长,屡屡身先士卒,手提大刀片子与敌近身肉搏,先后4次负伤。
鄂豫皖时期的大肃反,先后和许世友搭档的5任团政委,早上还在和他一起指挥部队作战,晚上就被张国焘秘密拘捕杀害了……
唯独许世友团长,外表粗犷,内心却极为细腻,大智若愚的性格,每每助他化险为夷,于漩涡激流中屡次如履平地!
许世友著作《我在红军十年》,书中写道:“鄂豫皖时期,在张国焘残酷的肃反政策下,人人自危。我当团长的时候,就时刻提醒自己两条:一是只管打仗,尽量打胜仗。二是不说话,坚决不说牢骚话。”
但许世友有个嗜好,爱喝酒。每逢大战将至,必定要痛饮一番。
当时的红四方面军,团职以上干部都配有一名战士作为挑夫。别人的挑夫,一根扁担上一头挑铺盖行李,一头挑文件书籍。唯独许世友的挑夫,一根扁担两头挑的却全是酒坛。
红四方面军素以军纪严厉著称,唯独对许世友破了个例。别人来告状,陈昌浩却说:“许世友喝酒是我批准的,敢死队长嘛,喝点酒,大刀抡起来更有劲!”
娄子捅到了张国焘那里,张国焘也说:“许世友8岁就有酒瘾了,这是个喝酒长大的和尚,不让他喝酒,他怎么打胜仗?”
长征结束后,在延安抗大学习的那段时间。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和牵连,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们在这段时期受到过一些过激的批评。
性格刚烈的许世友,这次没有压住火,他联络了一些原红四方面军的将领,准备回川陕根据地打游击,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革命决心。
这就是延安时期,著名的“许世友抗大出走事件”。
事件发生后,延安社会部、中央保卫局对许世友的处理意见已经送到了主席的案头,主席却气量如海,度大如山,不仅没有处罚许世友,还代表抗大,向许世友及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们致歉。
不久后,在主席的亲自过问下,许世友被分配到八路军129师386旅任副旅长,386旅的旅长是出身黄埔一期的名将陈赓。由此可见,中央对许世友的这次工作分配,实属重用。
1953年,抗美援朝末期了,许世友将军远赴朝鲜接替陈赓将军担任三兵团司令员。
许世友在朝鲜打仗期间,正值国内发生“高饶事件”,饶漱石过去长期经略华东,许世友执掌山东兵团时,因在济南战役中与粟裕司令员意见不合,而饶漱石当时发电报给粟裕,明确支持了许世友的意见。
“高饶事件”期间,有人就翻出了这件陈年旧事,意图把许世友和饶漱石扯上些关系……
因此,许世友在朝鲜一边指挥打仗,一边还得写申诉材料发回国内说明情况,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。
这一次,主席再次发话:“济南战役,我也是支持许世友的!”
1962年8月,早已退出军界的邓华应召到北京开会,会毕到餐厅吃饭。人人见之避而不及,唯独许世友热情邀请同桌共饮。
三年前,从“庐山会议”开完会下来,邓华被迫脱下军装离开了军界,调往四川工作。三年后,邓华突然被召回北京,参加八届十中全会。
下午休会后邓华独自一人去餐厅吃饭,就餐众人虽个个与他熟悉,却人人避之不及,招呼都不敢打一个,就连擦肩而过都不敢和邓华说上一句话。
只有许世友热情迎上,握手寒暄,并极力邀请邓华同桌就餐,还吩咐秘书去拿来了一瓶茅台……
邓华也不客气,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后说道:“真是世情看冷暖,人面逐高低啊!”
许世友顿时诗兴大发,答道:“正该酒壮英雄胆,情暖壮士心!”
时间来到了1967年,许世友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时,已经62岁的许世友再度被人盯上了,“和尚”将军许世友这次显露出的大智慧,不得不让人为之赞叹!
1967年1月,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夫妇不幸遇难后,许世友把他们的8个孩子秘密接到自己家中保护起来,并顶着巨大的压力,把其中7个孩子安排进了部队,穿上了军装,使陶勇将军的这8个孩子全部幸存下来。
更有不少落难的老同志被许世友秘密接到南京,派部队保护起来,为后来的拨云见日,为我军保留下了无数的帅才、将才和人才。
许世友的这些行动,再次为自己惹来了大麻烦!
这回,许世友不硬顶,不硬杠,也不申诉,更不埋怨,就只带上秘书和一个警卫连悄悄进了大别山。每天睡得好,吃得香,晒晒太阳,钓钓鱼,闲来无事就让秘书给自己读读报,悠哉悠哉中,又避过了一场大风暴!
古往今来的武夫,素来都是桀骜不驯之人,譬如刘邦手下的樊哙,刘备手下的张飞,都是既忠且勇,冠绝三军的悍将。
但许世友将军赳赳武夫的外表下,是一颗善良细腻,且充满智慧的心。
1947年的孟良崮上,久攻不下,战况惨烈。时任9纵司令员的许世友见部队伤亡过大,命令9纵的攻击部先暂时撤下来。
再次发起突击前,许世友亲自部署任务时讲道——
“上轮攻击中,74师的水冷式马克沁就已经没几挺打得响了,应该是断水了,这就好办了。这轮攻击,全体干部自降一级,团长当营长、营长当连长、连长当排长、排长当班长、班长当战士。再拿不下来,9纵的人就别回来了,我和你们都死在山坡上,好给其他纵队当掩体!”
1948年9月,济南战役发起前,许世友和王建安成为了搭档。当夜,一张桌子两瓶高粱,二人对坐谁都不发一言,气氛非常尴尬。
因为1937年4月发生在延安的“许世友出走事件”中,是王建安向中央反映了许世友的出走计划,以至这十多年来,许世友从不理睬王建安。
受不了这样子的沉闷,许世友抓起一瓶高粱酒“咕咚咕咚”就干了,瓶口向下把空瓶子倒了过来,许世友就这样看着王建安……
王建安哪能不懂,也是提起一瓶高粱酒一口气喝了个精光。
于是,都是百战余生、刀头舔血,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两员虎将,终于冰释前嫌,放下了十几年前在延安抗大结下的恩怨,二人携手血战8昼夜,打开了济南府,活捉了王耀武!
酒,成为了许世友将军无论打仗,还是处世的必胜法宝!
1979年自卫反击战,74岁的许世友再度披挂上阵,他想为自己选个副将,于是盯上了南京军区副司令员、开国中将刘昌毅。
此时的刘昌毅将军也已经65岁了,许世友担心他的身体是否还能吃得消,但又不好意思直来直去的询问,于是就邀请刘昌毅来家中赴宴,于喝酒吃肉间观察“廉颇尚能饭否?”
谈笑间,刘昌毅大快朵颐,肉尽酒干。许世友一拍大腿,高兴地叫道:“就是你了!”
在军中素有“猛张飞”之称的刘昌毅将军后来回忆道:“那天我们只喝了一瓶,但战后的庆功宴上,他却想干倒我,我还早着呢,他却已经犯迷糊了!”
岁月不饶人,毕竟那时的许世友将军已经是74岁的年纪了!
1979年3月4日,我军拿下谅山,正当兵锋直指河内时,中央下令撤军。命令肯定是必须服从的,但许世友也有自己的想法,他向中央汇报:让我再拱拱,再拱拱!
就是这个“再拱拱”,“拱”得越北地区片瓦不留,30年都无法恢复基础设施。“拱”得这个号称“世界第三军事强国”的东南亚小霸王,这个白吃白喝了我们几十年的白眼狼,都已经发布了“全国动员令”,着手准备“河内保卫战”了……
对于这么快就撤军,憋着一肚子气的许世友返回北京时,军委成员谁都不敢去接机,就怕“许和尚”莽劲发作,搞得大家下不了台。
许世友嗜酒,家中常备茅台,将军一生没有什么积蓄,工资全都花在喝酒上了。
一次,家乡来人探视许世友,临走时,许世友想补贴乡亲们一些路费,搜遍全家,却仅有三十二块二毛八。连忙向秘书和司机借,大伙凑了半天,终于凑出来了一百块钱。
许世友将军一生与酒结缘,传下了不少佳话:
上世纪七十年代,12军某师副师长带人上山打猎时,意外中枪不幸身亡。于是,军委下达文件规定:军队高级干部严禁打猎。
许世友却酷爱打猎,这条禁令让他非常挠头。某日,刚从南京军区调到广州军区的许世友又想出门打猎了,机要秘书和警卫参谋不敢阻止,只得把军委文件找出来念给他听。
许世友却哈哈大笑:“文件上的要求嘛,我肯定是要执行的。但是,打猎不行,打鸟总是可以的吧?文件里又没说不准打鸟。”
秘书和参谋听完许世友这番讲话,劝也不是,不劝也不是,只能相顾莞尔。
当日,许世友去到广州军区沙河农场,猎获了10余只野鸭。晚上一行人在农场场部喝酒吃肉,农场场长也是个好酒量,喝高了,马屁拍得十足,席间不断称赞许司令枪法如神……
许世友初时面露愠色,接下来越听越生气,继而勃然大怒,大声喝斥:“如神个屁,你看看你管的这个农场,是种草还是种稻?遍地野鸭,草比人高,我看你这个场长是不想干了!”
这位场长顿时就酒醒七分,连声检讨。那脸红的,也不知道是被训红的,还是喝红的。
许世友离去时告诫他:“明年我再来看,干得好,我奖你瓶茅台。干不好,你就不要干了!”
次年,许世友果真如约而至,庆幸的是,这位场长果真赢得了许世友的一瓶茅台。
许世友将军一生戎马,1985年10月22日,将军昏睡中突然睁开眼睛大叫一声:“我要完蛋啦!”
喊声一止,随即逝去,将军终年80岁,逝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。
处理后事的工作人员,从厨房柜子、沙发底下、大衣柜里,天花板上等等犄角旮旯里找到了几瓶已开封或未开封的茅台。
因将军晚年身体抱恙,医生严嘱禁止喝酒。故而一生嗜酒的许世友也只好瞒着家人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,将好酒藏于各处,瞅准时机悄悄喝上两口,又赶紧藏了回去。
1985年10月31日,许世友将军遗体告别仪式中,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的南京上空,突然电闪雷鸣,瓢泼大雨整整持续了近30分钟,至仪式将要结束时,风声、雨声、雷声方才止住……
许世友将军的一生,可谓传奇!
时至今日,南京当地人提及那天的情景,都会说道:“那是老天爷哭了,在为许司令送行啊!”
本文资料引自:
1、《许世友回忆录》,解放军出版社出版,2005年版。
2、《我在红军十年》,战士出版社出版,1983年版。
3、《开国将军轶事:大将上将篇》杠杆融资资金,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,2012年版。